太湖石,又名窟窿石、假山石,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,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。“太湖石”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、奇石之一(英石、太湖石、灵璧石、黄蜡石),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,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。 太湖石假山是以太湖石为原料,采用混凝土有色砂浆,人工堆砌、粘接而成的假山。太湖石假山是古代园林造景最常见假山小品,在唐朝得到广泛应用,至今有一千余年的历史。 特点: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。多为灰色,少见白色、黑色。相对而言,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侵蚀,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,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,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,这样在漫长岁月里,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,逐渐形成了曲折圆润的形态。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,以造型取胜,“瘦、皱、漏、透”是其主要审美特征,多玲珑剔透、重峦叠嶂之姿,宜作园林石等。其形态千姿百态、曲折圆润、千孔百窍、剔透玲珑、宛转险怪,有的瘦骨峻峋,有的纹理纵横,笼络起皱,有的凹凸褶皱。 太湖石假山制作工艺: 1、依据施工图纸进行放线,确定假山基础范围。 2、基础开挖,按照太湖石假山基础施工图做钢筋混凝土结构层,确保假山基础稳定。 3、依据效果图假山样式,选用体态优美、质地坚硬、造型奇特的太湖石,根据其自身形态自然堆砌,浑然天成。分为主峰和次峰,高低错落,山中配有花坛,便于绿化,达到局部和整体相统一。 4、太湖石假山制作完成后,用同等强度的混凝土及钢筋等进行固定。 5、最后将营养种植土填于太湖石假山的孔洞内,为山上种植植物提供足够的养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