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鼎从陶制的三足鼎演变而来的,最初是用来烹饪事物,简单来说就是煮食物和炒菜用的,后来,随着时间的变化,主要用于祭祀和宴请宾客,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之一。鼎是商代后期的物品,至今器低仍存在。铜鼎的整体装饰复杂、精细、圆润的鼎审身配以圆涡纹、风鸟纹、蝉纹等纹样,造型和装饰协调自然,铜鼎是商代时期的最佳制作。
商代时期均采用合范方法铸造,范的多少则视器形而定。商代早期的铜爵有2块腹范、1块口范和1块芯座合范烧铸的;商代中期除能铸造大型器物外,已经分铸的方法,将一些物器的附件预先铸好,再和主件铸接在一起,在商代晚期的时候。铜爵需要16块外范,还发展了铜镶玉。商代晚期的铸造技术有更进一步的发展,如司母戊方鼎的鼎身则在鼎身铸造后再其上安模、翻范、浇铸而成。商代晚期,妇好墓出土的玉缘铜戈援纳入铜内的陶范中铸成功。到商代晚期第二期,铜器上出现铭文。较早的铭文只有很少几个字,打赌族徽图像、人名或父祖名字。
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。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,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,腹下烧火,可以熬煮油烹食物。青铜鼎出现后,它又成为了祭祀的一种重要器具,在周代,就有所谓天子九鼎,诸侯七鼎,卿大夫五鼎,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。随着这种等级、身份、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,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、国家的重宝。在秦朝以后,鼎的权利象征的意义逐步消失,随着佛教传入我国,鼎也延续了下去,鼎经常被放在寺庙大殿前,用作装饰,同时也是焚香的器具。发展到现在,铜鼎更多的是一种装饰,或者是焚香用具,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,铜鼎是我国历史上的一大特色。